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

文章分享~~貨幣戰爭-- 美元、黃金地位的爭執

貨幣戰爭的核心焦點,在於對全球基準貨幣該如何設定的爭執,也是全球貨幣體系該如何變革的角力賽。

美元的作為全球基準貨幣的地位,半個多世紀以來,一路經過西德馬克、日圓、歐元、以及今日人民幣的挑戰,甚至近來還有人搬出舊時代的黃金貨幣,至今美元地位仍然還沒有其他貨幣能夠取代,但未來體制會如何發展呢?

美元的國際地位早經過多年、多次被挑戰,但難關一次次度過,越挫越勇,美國 (美元) 在全球的勢力數十年來越來越大。直到最近這幾年,隨著美國公債無限制攀高檢討聲浪升高,但舊體系仍舊繼續運轉,隨然問題叢生越滾越大,直到今年八月初美國主權債信被調降,對美元地位的挑戰來到的新高點,體系確實出現了鬆動的跡象,不過既有的勢力很快(介入?) 又恢復了原有的秩序,暫時壓抑住越來越大的問題,但壓力鍋裡的沸水越來越滾燙,還能被壓抑多久,值得關注探討。

隨著擔任全球商品、金融資產、各國貨幣定價基準的美元,其價值日漸受到質疑,正引起各種資產價格失去評價基準的危機,在舊體系鬆動、新體系未知的情況下,一連串匯率爭端波動隨之而來,各方勢力蠢蠢欲動,這也就是近年來所謂貨幣戰爭紛爭不斷問題的根源。


對於未來體系的變革方向,各界已有一些初步的探討,但看來都還不成熟,當然美國也會全力捍衛其既有的地位,抗拒變革。其中一種挑戰的說法,是要以黃金重新當作貨幣定價、發行的基準,從極端的宋鴻賓貨幣戰爭一書中的主張 (2007年出版),到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也呼籲部分恢復金本位 (201010),的確有一派人士主張不該無限制任憑美國發行貨幣、操控全球金融,解決的方法可以 (或據稱是「必須」) 重回黃金本位來解決,這個看法也受到許多的批評,畢竟當年黃金本位自有其內在缺陷,才會消失于世界,今日何來金本位復辟之說。

但回復金本位的論點,還是受到關注, 隨著美國國力相對下滑、新興國家急起追趕並試圖挑戰其權威、金融海嘯衝散(鬆動)了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全球體系、全球貿易與金融失衡越來越擴大、美債規模 持續攀高、全球資金氾濫越來越嚴重之下,美元的價值受到輿論與政治的挑戰,其相對價格雖然沒有明顯的下滑,但其地位已經不再是不能挑戰的禁忌,在新的體制 仍然遙遙無期的情況下,隨手可得的歷史經驗「黃金本位制」的論點不論可行性高低,也還是成為討論焦點之一。

失去度量準軸的世 界,資產價值載浮載沉,金融市場動盪不安,確實有人隨手就抓著看得到的漂浮物,黃金成為部份人相信的度量準軸、價值儲藏的基準,這個想法助長 (甚至主導) 了黃金價格不久前來到每盎司1900美元歷史的新高點。最後 (最近) 這一段飆升的速度、購買者不計代價買入的狂熱,都很容易讓人研判這很可能是一場泡沫。泡沫與否,何時破滅,後續可以再討論,更需要探討的是,黃金是否真將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基準,是否各國央行都紛紛「搶進」黃金,是否黃金能成為市場動盪下最後的救命丹? 這跟全球貨幣體系的變革,匯率戰爭的角力,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,也將決定黃金的走勢是否將泡沫化。

美元黃金,是我們以下探討的主題,我們想探討兩者在在歷史上的地位交錯、演進的過程、背後理論邏輯的爭執,這能幫助我們釐清未來可能的發展,或者至少釐清當前的爭論,有哪些意見是可能可行的,有哪些是口水說法,這對於我們研判中長期的走向、以及近期的紛亂,都會有所幫助,當然這個議題很複雜,我們不一定能全然找到答案,但可以將已經看得懂、看得出來的部分,給予釐清。

美元的國際地位 

美元自二次大戰之後取代英鎊成為全球基準貨幣,包括國際間交易的計價、結算、儲備、換算,乃至各國貨幣的價值衡量,都以美元為基準,開啟了美元本位的時代。我們想討論 : 這是如何發生的? 有何優缺點? 還能繼續維持嗎?


美元角色與美國國家戰略 

二次大戰各國國力的此消彼漲之下,美國在當時躍居世界首強,單單一國的GDP 就佔全球的50%。決心主導世界舞台的美國,不再抱持孤立主義,而是強勢的藉由美元、美軍、美語,有系統性地將美國的標準嵌入全球體系,也就是透過經濟、軍事、文化三面向的工具 (有人戲稱為「三美」) ,制定標竿,引領方向,牢牢掌握著全球的發展走向,將美國式的發展模式推廣到全球,成為全球典範,自此美國的影響力快速遍及世界,半個世紀以來的全球一體化的推展,相當大程度是在半推半就、或兩相情願的情況下,各國紛紛向美國靠攏(converge)、學習的歷程。精確一點說,在1990年代之前這個向美國靠攏的潮流遍半個地球,推廣到幾乎所有非共產世界的國家 (當時稱作自由世界),而在1990年 代以後,全球化的浪潮快速伸入東歐、前蘇聯、乃至東亞的其他共產國家包括中國、越南等,全面性地將美國式的發展模式推廣到全球。也可以說,全球化的歷程相 當大程度而言就是美國化,這股風潮一直推展到今天,當然經歷過金融海嘯之後,我們現在都知道這個模式已經問題重重,難以為繼了。

美國對外政策,首重美國的利益,其推展全球化,推動美元的地位,固然在許多面向上有利於各國,但最大的利益自然要由主導者美國拿走,除非其主導的地位不再。這也可以回溯到為何當年二次戰後,決定世界貨幣體系時,為何英國的凱因斯所提出來的方案最終敗下陣來,為何當時美國財長懷特提出的方案被採用,成為布列敦森林貨幣體系的設計基礎,因為美國是當時世界局勢的主導者,英國放棄英鎊的地位,換取美國對於英國以及歐洲戰後重建的援助,理論上的優劣,屈服於強權的角力。

不可持續的布列敦森林體系 

從理論上來看,美國財長懷特提出來的架構,是以美元為全球貨幣的定價基礎,美元的價位與黃金掛勾,美國政府保證任何人拿35美元可以兌換到1盎司黃金,也負責穩定44個成員國對於美元的信心,所以當時美元還被稱作美金,因為拿到美元等同於黃金,其價值固定,見票即付,通行44個主要國家。而全球各國的貨幣,則以美元(黃金) 作為貨幣兌換、貨幣發行準備的基礎,採取固定匯率制度,經由國際貿易的順逆差,自然讓黃金(美元)流動。

這樣設計的優點,第一是採取固定匯率制度,穩定了各國貨幣的價值,降低貿易的風險,也降低了過去常見的金融動盪;第二個好處,解決了黃金規模不足,金本位體系底下容易引起通貨緊縮的毛病,這是二次戰前,經濟大蕭條的原因之一。
但這樣的設計,有先天上的缺陷,早在1960年代,耶魯大學的學者 Robert Triffen 就已經指出問題關鍵 (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: The future of convertibility, 1960.),還曾到國會進行報告,說明體制的不可持續。這也就是幾年來中國大陸學界、媒體經常討論的特裏芬難題 (Triffen Dilema) ,議題在台灣也慢慢廣為人知了,可見中國大陸對於貨幣體系、貨幣戰爭的體認與關注,遠高於經濟規模小不可能挑戰美元地位的台灣,中國提升國際地位的雄心也可從其關注的議題可看得很清楚。
簡單講,特裏芬難題,指出美元黃金本位制度底下,各國要發行貨幣,必須持有美元資產作為發行準備 (外匯準備),發行貨幣的規模越大,也就需要擁有更多美元,其來源就是要對美國產生貿易順差才能取得美元。隨著各國經濟發展,貨幣發行量擴大,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會持續擴大,這可能持續嗎?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。
特裏芬在國會的作證,立論再有說服力,並沒有推動政治人物的實質改革,日子還是繼續過,直到體系瓦解。
在布列敦森林體系下,美元黃金連動的國際貨幣體制,隨著各國規模擴大,將讓美元的發行量不斷攀升,但是美國手中的黃金存量不可能同步上升。戰後在馬歇爾計畫的援助下,西歐各國迅速從破敗中復甦,尤其是德、法、英等國經貿規模的擴大,從1958年開始,美國由原本的出超開始出現貿易赤字且入超規模迅速擴大,美國手中的黃金隨著本身的貿易逆差擴大而不斷流失,當初各國約定好美國要隨時以35美元可以兌換到1盎司黃金的承諾越來越難維持,美國政府持有黃金準備的規模,從戰後1945年佔全球63% (一說為70%),跌落到1970年的26.3%,再繼續兌換下去,就要開天窗了
1971815,尼克森總統片面宣布,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,布列敦森林體系開始崩潰,但由於美元是關鍵貨幣,任由美元浮動將嚴重破壞國際金融秩序,因此美國與各主要工業國家先後舉行一連串的雙邊及多邊會議,直到1971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「史密森協議」(Smithsonian Agreement),宣布美元貶值,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,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%擴大到2.5%,但到19732月,美元第二次貶值,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,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。
不過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準備的慣例,已經成形,找不到替代方案之下,各國「暫時」繼續接受美元的準備貨幣地位,經濟學稱這種現象為路徑依存 (path dependence) 。但此時美元其發行規模已經不再與黃金掛勾,隻要大家都認同都接受,隻要沒有人敢(願意) 搓破國王新衣的荒謬,美國可以無限制印鈔票,這就造成了後布列敦森林時代,另一個理論謬誤,推動了全球貿易的失衡,推動了美元泡沫式的發行,以及最後以金融海嘯作為收尾,這個謬誤,是特裏芬難題的延伸版,讓美元準備體系,多拖了幾十年,最終還將是無法維繫,這是我們今日要面對的難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