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

文章分享~~表面風光 有苦自知 中產之苦 --香港篇

图片说明
胡先生(左)指,政府應該將資源撥去教育,培育下一代。這樣無論中產或基層都能受惠。
圖片來源:香港文匯報


中產向來是社會的「夾心階層」,在社會上得到的福利最少,付出卻是最多,表面看來風光,卻是有苦自己知。香港中產最沉重的負擔主要來自供樓和子女教 育兩方面,有中產人士表示,育有3名子女,連同供樓,兩項開支加起來佔每月整體收入60%。此外,有中產組織表示,政治爭拗不絕、社會不穩定亦是令中產消 沉的原因。有學者認為,中產是穩定社會的關鍵,政府應考慮推出更多財政福利政策,協助中產紓困,拯救中產階層面臨墮落的窘況。
香港《文匯報》中產之苦系列專題報導,現任職教育行業的陳先生表示,每月薪金約6萬元至8萬元(港元,下同)。他指,供樓已經佔現收入的 40%,是每月開支中最大的一項。對於外界指中產大多「表面風光」,他卻不認同,認為無論是基層或是中產都有其難處,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對立面,他也支持政 府將資源支援基層人士。

他承認中產人士特別注重子女教育,為了培養興趣和增加他們的競爭力,從小會讓他們學習鋼琴、小提琴、游泳等興趣班,單是3名子女的興趣班,已佔每月 開支20%,唯有在其他方面「節衣縮食」,不去旅行和減少個人玩樂。陳先生指,現在每年交稅約8萬元,相等於一個半月的收入。他期望政府可提高免稅額,以 減輕中產的負擔。
同為中產一族的胡氏夫婦,分別從事會計和教育行業,每月收入合共約5萬元。胡先生指,現時供樓的開支佔最大部分,佔約33%。他續指,在香港生活向 來都是靠自己,作為中產階層沒有理由依靠政府,而且每年財政預算案經常有退稅措施,認為已經足夠。他又指,政府應該將資源撥去教育方面,培育下一代。這樣 無論中產或基層都能受惠。
胡太表示,現在未有子女,但擔心養育子女的開支很大,包括子女的教育和聘請工人的費用。她認為政府應增加資源鼓勵市民生育,她建議增加免稅額或提供教育等津貼,增加港人生育的誘因。
另外,晉身為中產一族、現年27歲的顏汶羽,2011年首次參加區議會選舉便勝出,由民建聯一名議員助理搖身一變,成為一名月薪約2.2萬元的區議 員。不少街坊都羨慕顏汶羽晉身為中產一族,實情卻是「有苦自己知」。剛於上月結婚的顏汶羽表示,與太太兩人月入合共約3.7萬元,但數年前才展開漫長的 「供樓之旅」,月供1.3萬元,連同水電媒、車位及油費等開支,已近2萬元,「這仍未計算其他交通、膳食及供養父母等開支,每月根本沒甚麼餘錢」。
顏汶羽表示,現時能夠得到政府的金錢資助,主要為一年1,800元的電費補貼及每季數十元的地租寬免,「就算是有退稅安排,也只有數千元,我今年繳 付的稅款便已接近3.7萬元」。作為一名區議員,顏汶羽平日近乎每天朝6晚9工作,假日或需出席不同活動,本身已非常忙碌,再加上家庭開支繁多,壓力更 重。顏汶羽笑稱,當他協助基層市民時,可以將個案轉介到社署、房屋署及勞工處求助,但自己卻「能醫不自醫」。
他又謂,與太太有生育計劃,但在目前環境下,根本難以負擔小孩帶來的額外開支。顏汶羽太太亦表示,生下小孩亦要每月額外支付數千元聘請工人,又慨嘆道:「身為中產這一個夾心階層,支出高但福利少,根本兩面不是人。」
中產階層勞動人口龐大,向來是穩定社會的強大力量。但有學者指出,近10多年來,人工不敵通脹、上流機會收窄、生活期望下跌等壓力,令中產不斷貶 值,甚至有向下流趨勢。有學者表示,一旦中產沉淪會掀起社會動盪,故拯救中產階層面臨墮落的境況,是政府穩定社會的關鍵,建議政府向中產提供支援,如幼兒 照顧、長者額外津貼、擴大稅務寬免等。
「中產」的定義眾說紛紜,全球沒有統一標準,而收入是其中一個衡量指標。按團體「中產動力」定義,個人月入介乎2萬元至3萬元,或家庭入 息4萬元至6萬元,均可視為「中產階層」。另外,定義亦可參照學歷水平、職業和消費模式等;也有學者認為是從事「腦力」勞動的白領、專業或經理等管理階 層。「中產動力」主席馮煒光估計,現時中產佔全港勞動人口60%至70%,可見數量十分龐大。換言之,穩定中產階層,是穩定整個社會的重要元素。
馮煒光指出,中產可細分「有物業資產」及「無物業資產」兩種,「有置業的中產家庭可享受資產增值帶來的好處,可是沒有置業者,即使升職加人工逾10%,亦難以追貼租金上升及物價騰飛,政府應扶助沒置業的中產一把」。
專門研究香港社會關係的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分析,香港是一個鑽石型的社會結構,中產階層則處於鑽石最中間的主要位置,是穩定社會的基 本。但近10多年來,中產人士的收入增長減少,惟物價、樓價不斷飆升,買樓置業困難,中產人士捉襟見肘,在一拉一推的情況下,中產階層面臨向下流的危機, 衝擊社會穩定。
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指出,現行社會福利制度針對協助貧窮人士,當中存在資產及入息限制亦屬難免,對中產家庭的支援確較不足。 但他指出,世界上不少國家在援助基層人士以外,亦同時重視照顧中產的財政福利(financial welfare)政策,建議港府可在照顧子女、供養父母、購買醫療保險方面,向中產提供免稅等財務誘因,協助中產紓困。
鍾劍華指出,歐洲不少國家都有提供照顧幼兒及長者的額外津貼,並不設入息或資產審查,換言之中產階層亦能受惠。他指出,由於香港採取低稅制政策,福利制度難與北歐等國家比擬,要向中產推出多項現金津貼存有一定難度。
但他指出,不少國家均向中產提供多項免稅措施,例如購買醫療保險的金額及供樓自住的利息,均可免稅,以減輕他們的稅務負擔。他又舉例指出,新加坡亦 有向有第三個小孩的家庭,提供購買祖屋的較大折扣;瑞典則會按小孩數目有不同的教育開支「封頂」比例,如相關開支超出入息「封頂」百分比,政府會退還超出 金額。
中產團體:政治爭拗累 中產消沉
中產人士每日忙碌於繁忙的工作中,往往忽略對家庭的照顧。有專門服務中產人士的社工表示,中產人士由於要承受各種來自晉升、家庭開支等壓力,往往難 以抽身陪伴家人,故建議中產人士要學會善用及規劃人生,協調家庭與工作生活,紓緩壓力,促使身心平衡健康。「中產動力」主席馮煒光則認為,政治爭拗會令中 產意志消沉,中產不需政府「開倉派米」,反而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,以發展政府政策帶來的機遇。
明愛向晴軒監導主任郭志英說,前來求助的中產人士,家庭月入介乎1.8萬元至6萬元,當中以夾心階層人數最多,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大部分圍繞家庭與工 作。中產要致力保住地位,就必須不斷進修以提升能力,惟在進修應酬的忙碌期間,往往忽略了對家庭的關注,影響家庭親子關係。向晴軒早前的調查發現,近 40%中產家長在工作日裡,與子女相處的時間不足2小時。
與為基層提供實際所需的協助不同,郭志英指出,中產人士多是擁有知識的人士,他們所需的協助主要是心理上的輔導。他們提供的項目會以人生教練的形式,教導中產善用及規劃自己的生活。郭志英建議中產家長需學習在家庭與工作間取得平衡,從而建立快樂的人生。
「中產動力」主席馮煒光認為,現時「政圈」爭拗不斷,是令中產意志消沉的其一根源,「政圈內的競爭、監察引起小風波在所難免,但過分的衝 突反會令社會停滯不前」。他指,中產不需要政府「開倉派米」,反之需要安定的社會環境,以發展政府政策帶來的機遇,「例如中央政府及港府致力發展香港成為 人民幣離岸中心,中產人士便會利用其學識及經驗發展自己所長」。

樓價近年不斷上揚令不少中產為「一塊磚頭」而每月獻上一半收入,加上 物價飆升亦令中產的開支負擔大增,難以另覓突圍的出路。港府近年連番出招冀為樓市降溫,雖然市場交投量較以往淡靜,惟樓市仍處於膠著狀態。據差餉物業估價 署的數字顯示,過去10年,中、小型的單位(70平方米以下)樓價及租金之升幅分別高達312%及120%。有地產人士擔心,在現時樓市成交呆滯的環境 下,中產人士難以靠套現為物業增值。
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顯示,自2003年,整體私人住宅單位售價指數由61.6飆升至今年第3季的245.6,升幅高達298%。而租金指數亦受樓價 帶動,錄得112%升幅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中、小型的私人住宅售價及租金所錄得之價格升幅最大,「遙遙領先」於大市,對於渴望置業的中產家庭而言,可說是 首當其衝受影響。
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日前指出,中產是本港經濟支柱,當中更有不少業主是藉貸款買樓「做生意」的中小企,憂慮一旦「辣招」經立會批准推出, 會隨即令樓市急瀉,令銀行要求業主增加還款額,加重業主的經濟負擔,並影響市場上逾50萬個仍在供款期內的住宅單位業主,尤以對中產業主影響最深。
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表示,現時樓價雖未見大跌,但估計明年息口一旦上調及供應量增加,樓價有機會跌5%至10%。他又稱,現時樓價企穩,只因 二手樓盤成交量嚴重萎縮至每月只有不足3000宗,令想賣樓的業主即使願意減價,市場上亦未必有人願意承接,對希望賣樓套現的中產人士影響最深。
此外,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表示,現時二手市場成交呆滯,「好不正常」,不少以往賺得盤滿缽滿的地產業界已開始裁員,中小企更是首當其衝,相信當中會有不少中產人士遭殃。
雖然有指「辣招」會打擊中產生活,但經濟學家關焯照卻指,「辣招」打擊的並不限於中產,反而對「投資者」影響更深。他解釋指,以往投資者以高價買樓,現時樓市交易量少難以賣出,一旦急於套現只能損手離場,憂慮一旦情況惡化,可能會導致樓市重現1997年的慘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